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2 12:41:12
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1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 ……此处隐藏16174个字……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