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04 03:05:48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昂扬奋发,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 ……此处隐藏13657个字……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背诵第23节

板书设计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谈话声)细切而极近的

听觉像山泉在呜咽(流水声)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风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风吹树叶声)

教后反思

《老山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