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二是( ),看到的;三是在( ),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美好 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
(2)①聚集 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四、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 )到( ),由( )到( )的观察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蜿蜒、嘉峪关、垛子、堡垒、陡峭、气魄雄伟。
二、蜿蜒、婉转;蜻蜓、蜿蜒;凝结、疑惑;堡垒、光明磊落;峭壁、俊俏。
三、(1) ②、① (2) ②、①
四、(1)象征、智慧、结晶(2)远看、近看、整体、部分。
《绿》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此处隐藏2459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