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08-09 01:11:27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后感1

这个周末没有回家,待在学校看书,近日把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富盛名的一本书——《百年孤独》看完了。看书的开始就对这本书的名字产生了很浓的兴趣,百年的孤独,而人的一生不过百年。

书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布恩地亚家族,一个小镇的故事——马贡多镇。布恩蒂亚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从第一代到第七代,而家族人之间的关系却混乱不已,看书的.时候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感到羞耻和冰冷,无论是父母、夫妻、兄弟还是姐妹之间都没有感情(有也只是欲望),所以人人孤独终老。

你不断地为书中的人叹息,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冷漠自私和那让人恐惧的欲望。其实他们之中也不乏聪明、有创造力(虽然有时很荒诞)并且无比执着的人,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有的人是在半路上迷了路,不记得也不想回来了,有的是对自己所追求的并不信任,半路放弃。

书中有很多魔幻的情节,作者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时候,还能对家庭琐事娓娓道来,把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角色的性格,书中写了家族中的很多代人,而且后几代几乎都是以祖辈的名字命名的,但作者没能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搞混人物。在作者创造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似乎没有“干净的爱”和“完美的人”,甚至是丑陋无比的,他就这样把人性最坏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让我这个在二十一世纪看惯童话和美好结局的人一时有点难以接受,让我在看到最后结局的时候冒出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噢,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悲剧!”

的确,这个家族(甚至于这个小镇)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好的。当然,大家都说这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被新世界隔离在外,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了。大的历史背景我并不看重,我更为看重的是书中人性的刻画。我想再过几年后人生阅历丰富后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吧,希望能走好自己的路,就算迷了路也还能记得回家的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2

我是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的,仿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恍惚间仿佛已经穿越了一生的时光,经历了那一场又一场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闹剧”。

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了它,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从中深深感触到的那些所谓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情感,也许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细品它一遍,到那时候,肯定又会有另一番别样的感触了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前提。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所谓的活着,一个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常规,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独,经历梦境一样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孤独,令我仰慕,令我钦佩。

《百年孤独》读后感3

那日逛书店,没有什么合适的书。

突然看到这本,隐隐约约记得上学那会好像读过。唯一记的,书中一段情节,开始时干旱,后来就开始下雨,一连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长了绿毛。其他的,真的一点记忆都没有了。直到现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个年龄段看这本书。

其实,这次读,也没办法,还要借助网络。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感觉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网搜索别人的读后感。

以下来自网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样。很多人都要整理出来族谱,才能走出迷宫。

其实,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至少让我懂了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实的魔幻和真实发生一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鬼之间的对话、交往没有任何隔阂,就像平常我们面对面随便聊聊今天吃了吗一样简单。

生活中,原来很多人都是孤独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独。

而那种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的孤独,有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周围的亲人、朋友。

《百年孤独》读后感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 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 ……此处隐藏4511个字……真的是艰难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边不读了,但现在总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闪光点。

初读感觉是人物众多,无主角与次角之分。带点神秘与愚昧。现在也没读出作者想说什么问题。我也太笨了哦

<>。加西来。马尔克斯用18年时间创作了这部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精细之处。

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模糊的感觉。时时交杂着幻想,宗教,神话,传说等等。人名的重复也让读起来有如云山雾罩。

全文的格调是深沉的喑哑的基调。让人深思生与死过程的繁琐。

文中人物并无鲜明的主次之分。因为每个人都是这部历史特定时刻的主角。

仅以我看后的感观,乌苏拉。伊瓜朗是这百年历史长河的见证人。她与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历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猪尾巴的家族史开始,到最后生出小猪尾巴的最后一位奥雷良诺被蚂蚁侵食。

她是位性格坚强的'女性。无论在家族原始时期辛苦劳作,到家族兴盛之时的高山远瞩及至家族颓废之时仍在苦苦挣扎。 她的生命是顽强漫长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辉也是那么的夺目。

她孕育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他不屈不扰的武装起义之时,始终作他坚强后盾。

在上校对战争最狂热之时的疯狂举动,又时时的想劝导他麻木敏感的神经,并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对战争厌倦时,亮出了她母亲的胸怀关心他,让他四处游走的心回归了家。

如果说男人在搅动历史,那么他们身后的女人是柔韧的联系历史。

乌苏拉的简单勤劳和菲南达的理想化贵族化持家都是在家这方寸之地。然而她们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历史的主心骨。

这本书看下来真不轻松!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百年孤独》,印象最大的不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是近一百年来布恩迪亚家族里那一种流传已久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虽然在最后的那场飓风中消散了,可是,这种孤独感不是因也不会因为墨尔基阿德斯的预言或许是诅咒而消散,这种孤独感是发自内心的。

家族里的每个人在成熟之前都像乌苏拉说的那样很乖,可在胡子长出来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这种变革,我认为大概是他们自己的生命到了与自己的孩提时代告别的时候就突然迷惘了。这种迷惘,来源于自己与环境与生命的关系。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没有了方向,在建立马贡多之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率领着他的朋友们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布恩迪亚上校发动的那三十二场不成气候的战争其实是为了一种高傲,奥雷良诺第二先前的花天酒地难道不是一种空虚吗,连这个家的主心骨乌苏拉,谁能说他的内心不也是孤独的吗?每个人的孤独,导致最后的心理畸形,也就演变成了命运的.畸形。

人是应该自经历某些磨难,经历某些事情,或者是在无风无浪的生活中悟出一种态度,这一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不孤独,也许身边没有多少人,可不会让我们为一味的孤傲去发动战争,在失败后把自己锁在房子里作小金鱼。不会让我们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每个人都有书中的那些人孤独的趋势,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要不要那样的活着,像布恩迪亚家族的那些人无病而老死?答案肯定是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现实的,有时候想得太多,会导致这种孤独的迷惘。

孤独让自己把自己锁起来,自己把自己锁起来又增加了孤独感,乌苏拉不会明白,他想把自己的子孙培养成教皇的想法的关键不在于看住他,而是在于教育那种温暖,家庭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向往,自己的人生仍是空白,可以在这张白卷上写下辉煌。这样,孤独不会持续一百年。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百年孤独》这本书里面的一个章节,当时泛读了一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四年后,经历了一些世事儿,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就觉得这个书名都那么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这本书是在大三参加夏令营的那个暑假里。

重复的名字,不同的孤独演绎出一场波澜壮阔的孤独史,更准确的说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岁月,7代人的故事在马贡多重复更迭,到最后却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拉丁美洲民族摆脱不了历史因袭的圆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就像中国近代一样,充满了心酸血泪。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国近代的的国民是麻木,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国民是孤独,一个人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其自生自灭也不愿意相互交流。中国麻木的国民似乎还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当侵略者的屠刀举行同胞的.时候,有的还可以不约而同的爆发出笑声。

布恩迪亚家族他们脸上那种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是那个时代民族的符号,马尔克斯入木三分刻画出时代的悲哀。在这场波澜壮阔恢弘的史诗中,你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仿佛你就生活在马贡多小镇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发生。我们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秘密,就当羊皮卷破解时,我们呼吸急促,揭露谜底的那一刻总是动人心弦。然而,当羊皮卷什么的面纱被揭开之时,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代人被拖进了蚁穴,马贡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过的作品中,没有哪一本给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独》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孤独的本质含义,跟让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历史的根源。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与现实脱开又回归现实,审视着这个世界。现代人的孤独感有来自与何处?人类越来越了解外太空,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人类在喧嚣中恣意畅欢,却在也是人静时不觉得感到空虚。科技带给了我们财富,也带给我们孤独。

人类何时会逃脱孤独的枷锁呢?或许科技的发展,人类用于不会了。只会越陷越深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